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主題
營會
營會
配合全方位學習方針及津貼,以「兩日一夜營」或「校內日營+營地日營」形式進行,並套用經驗學習法;
讓同學們在校外環境獲得「新鮮」體驗,並於 Debriefing 環節在教練引導下,
進行交流、反思及總結,然後於下一環節以至生活上應用所學。
正向紀律
訓練目的 | 以「正面紀律 (Positive Discipline)」哲學為訓練理念,鼓勵良好行為的出現及延續 | |||
採取「倡接納、多欣賞;少懲罰,不威嚇」方針,從而提升自律能力 | ||||
鼓勵同學們成為對所在群體以至社會,負責任、尊重自重、有貢獻的一員 | ||||
重點活動 | 大兵步操:基本步操訓練、隊式創作、匯演大賽 | |||
團隊歷奇:角色輪流試、正能量行動 | ||||
高峰歷奇挑戰:信任天梯、信任跑、彩虹傘 | ||||
訓練對象 | 小三至小六 | |||
班本 | 校內團隊 | |||
訓練形式 | 風紀訓練 | 小三/四紀律營,跟進日營 |
堅毅自理
訓練目的 | 學習運動員精神:無懼困難、努力嘗試、不輕言棄、持之以恆 | |||
以野外環境增加不熟悉感,激發同學潛在才能,達到自我突破 | ||||
透過解難式團體挑戰,刺激多角度思考,提升抗逆力 | ||||
重點活動 | 野外訓練:登山挑戰、原野烹飪、露營體驗 | |||
歷奇運動會:體適能訓練、全能障礙接力賽 或 巡迴運動大賽 | ||||
高結構歷奇:繩網挑戰 或 水上歷奇:竹筏挑戰 | ||||
訓練對象 | 小三至小六 | |||
班本 | 校內團隊 | |||
訓練形式 | 風紀訓練 | 小三/四紀律營,跟進日營 |
歷奇 x 成長
訓練目的 | 透過「做一些新的、不同的事情」讓同學們面對未知,經歷身心上的歷奇 | |||
鼓勵同學正面地開放自己,嘗試超越自設的能力界限,擴大安舒區 | ||||
體驗小組力量,從互相合作、組員分享等過程中自我了解和檢視,同時互相學習 | ||||
重點活動 | 人在野挑戰:遠足 或 野外定向 (高小)、石澗體驗 或 沿繩下降體驗 (高小) | |||
Mission Possible:分組闖關任務 | ||||
I Can!:信任系列歷奇挑戰 (高小)、黑夜歷行 | ||||
訓練對象 | 小三至小六 | |||
班本 | 校內團隊 | |||
訓練形式 | 成長營 | |||
小領袖訓練營 |
感。同行
訓練目的 | 通過於活動中擔當不同崗位,助同學建立同理心,學習易地而處,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 | |
鼓勵同學聆聽和表達自己,同時投入參與社交 | ||
培養同學們對身邊社群的關懷及公民意識 | ||
重點活動 | 親身感受:小組歷奇活動、Viewer 情緒卡 | |
音樂共享晚會:影子遊戲、畫出真我 或 看圖說「我的故事」 | ||
各司其職:萬里長城 或 sim city | ||
「感謝你」行動:班內、校內感謝祭策劃 或 義工服務策劃 |


成長的天空
訓練簡介 | 協助小學生健康地成長,提升他們的抗逆力,以面對成長的挑戰。 | |
透過一連串密集的小組及主題活動,讓參加的學生認識及體驗擁有抗逆力的好處, 並在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抗逆力的三大元素:效能感 (Personal Competence), 歸屬感 (Belongingness) 及樂觀感 (Optimism)。 | ||
協助他們將過程中的體驗及學到的知識,轉化到日常生活中, 並加以應用,以便能更有效地面對生活上的挑戰。 | ||
訓練對象 | 小四至小六學生 |
「同行」師兄師姐計劃
訓練簡介 | 由老師推薦或招募高年級同學擔任「大師兄、大師姐」,培養其責任心、愛心、耐心及助人之心 | |||
培訓及指導「大師兄、大師姐」們成為小一生的同行者,協助他們適應校園生活 | ||||
共同傳承關愛文化,共建和諧校園 | ||||
計劃特色 | 採用跟進式教育,度身訂造為期一年的訓練活動,助同學深入認識自我優缺點及建立有效團隊 | |||
教授初階活動帶領,從而提昇同學們的領導才能、說話技巧及情緒智商 | ||||
安排師兄師姐們一同籌劃及帶領小一生活動,學以致用同時實踐關愛校園精神 | ||||
訓練對象 | 高小 | 20人 | ||
節數 | 6-8節 | 每堂2-4小時 |
體育先峰計劃
訓練簡介 | 透過體驗班、專業培訓及小型比賽,助同學掌握基本技巧,提昇體適能水平,組成新興運動隊 | |||||||
透過運動和團隊歷奇活動,凝聚及培養團體合作精神 | ||||||||
成立運動義工隊,鼓勵同學們為學校以至社會作出承擔,成為負責任的人 | ||||||||
計劃特色 | 有別於傳統校隊的精英制度,為好動的同學提供另一選擇,培養運動興趣 | |||||||
以新興運動、健身活動作為歷奇媒介,同時著重技術性及團隊性訓練,鼓勵同學們開放自己、突破自己 | ||||||||
於最後階段由同學們攜手策劃一個全校性活動: | ||||||||
[學期性]「人人動起來」運動,為特定原因或社群籌款 | ||||||||
[學年性] 校內體運祭,於校內推廣運動文化 | ||||||||
訓練對象 | 小一至小六 | |||||||
節數 | 一學期 | 8節課後工作坊 | 一個全日訓練 | 一個兩日一夜訓練營 |


特色
計劃
計劃
以20-30人團隊為對象,橫跨一學期甚至一學年的跟進式訓練。長期計劃讓教練有更多時間,
在不同場境觀察和了解孩子的行為和性情,更準確地掌握每個孩子的特質和需要,
從而指導和陪伴孩子們學習自省、內化所學,以建立強健的身心靈。
協助家長或老師發掘子女的特質,建立與子女有效的溝通方法。
體驗
日營
日營
作為全方位學習活動,讓孩子跳出課室,
是把學習空間拓展到其他「新奇」、多樣化的環境,從實際體驗中學習,實現全人發展。
歷奇初體驗
訓練目的 | 讓同學參與初階團隊歷奇活動,如:順流逆流、木磚過河、時光圈等;體驗與人相處合作 | |||
利用團隊解難挑戰,學習多角度思考,利用「奔馳法」激發創意思維 | ||||
於 Debriefing 中透過教練引導,學習用說話表達自己,分享感受 | ||||
訓練流程 | 30分鐘 破冰活動 | 以簡單易明、全民參與的大圍活動讓同學身心開始投入 | ||
2小時 分組歷奇活動 | 以競賽形式鼓勵同學投入參與、發揮創意、積極嘗試及主動分享 | |||
1小時 高峰挑戰歷奇活動 | 進一步加強組員間的關係及互助精神 | |||
30分鐘 Debriefing | 助各同學學習分享感受 | |||
訓練對象 | 初小學生 | 班本 或 級本 | ||
時間地點 | 4 小時 | 校內禮堂及課室 |
新興運動體驗日
訓練目的 | 讓同學體驗「重合作而輕個人技術」的新興運動,感受團隊中互助互勉的樂趣 | |||
利用運動,提升參加者的體適能,包括:身體協調、集中力和專注力;同時鼓勵建立運動習慣和健康生活 | ||||
以歷奇活動配合經驗學習法,讓同學從經歷、分享、反思中學習 | ||||
訓練流程 | 30分鐘 破冰活動 | 以簡單易明、全民參與的大圍活動讓同學身心開始投入 | ||
2小時 分組歷奇活動 | 進行解難式活動,讓同學體驗團隊力量 | |||
1小時 新興運動 | 以比賽形式提供小隊合作、發揮機會 | |||
30分鐘 Debriefing | 助各同學需總結學習成果 | |||
訓練對象 | 小一至小六 | 人數:30-60 人 | ||
時間地點 | 4 小時 | 校內禮堂 或 活動室 |
沿繩升降體驗日
訓練目的 | 讓同學體驗沿繩下降樂趣及認識基本力學概念 | |||
透過教練及隊友從旁支持,鼓勵同學克服恐懼、突破界限 | ||||
於過程及 Debriefing 中關顧每位同學的感受,肯定每個嘗試同時體諒不同的反應,建立正向思維 | ||||
訓練流程 | 30分鐘 熱身活動 | 以歡樂的集體活動營造輕鬆氣氛,同時建立同學教練間的信任關係 | ||
30分鐘 技術學習 | 對活動技術、裝備及安全進行講解,及為挑戰同學作心理建設 | |||
2小時 沿繩體驗 | 每位同學輪流進行上升或下降體驗,及擔任安全大使 | |||
30分鐘 Debriefing | 讓同學互相分享過程中的難忘畫面和感受 | |||
訓練對象 | 小三至小六 | 人數:20-25 人 | ||
時間地點 | 6-8 小時 | 校內(需進行事前場地視察) 或 營地 或 郊外 |
攀山涉水挑戰日
訓練目的 | 走出課室,走進大自然;在探索過程中培養出好奇心、自發學習的動力 | |||
於山水間感受生命的活力和變幻,學習「隨機應變」和「隨遇而安」 | ||||
在山徑、河溪中面對挑戰,學習堅持不放棄的精神;勉勵同學堅毅地面對日常中的難關 | ||||
訓練流程 | 1小時 熱身活動 | 輕鬆團隊競技活動,建立組員間合作互助精神,為野外挑戰做準備 | ||
1-1.5小時 堅毅遠足行 | 學習閱讀地圖和基本郊野知識之餘,由教練引導學習應對「意料之外」 | |||
1.5小時 野餐及休整 | 保充體力,靜心享受大自然環境 | |||
2小時 山澗歷奇 | 走進山野探索獨特的生態環境,挑戰團隊及克服困難 | |||
30分鐘 Debriefing | 回顧整日經歷,歸納所學,建立堅毅自強精神 | |||
訓練對象 | 小三至小六 | 人數:20-30 人 | ||
時間地點 | 6-8 小時 | 香港郊野 |

